食为先炸酱烤脖、鸭架,掀起代理狂潮!经销商赞不绝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绿色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钟海雁。
畜禽 最大畜禽主销区 总产值1680.24亿 年销7000万份的隆江猪脚在外卖平台称雄,每年要吃掉8亿只鸡的广东人领跑全国,扛起中国腊味市场的半边天的广式腊味香飘四海……2022年,广东畜牧总产值1680.2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肉蛋奶产量1.66亿吨,再创新高。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近140个地市(州)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合作共建城市行列,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400多个、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有效带动提升大湾区和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粤味预制菜,从一人食转为团圆宴。预制菜 六千家粤企竞渡 年产值545亿元 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广东人,把粤味预制菜做成了舌尖上的广东。晒青,制作潮州凤凰单丛茶的第一步。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全省建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3家,累计育成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6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5%。时光如梭,广东的菜篮子一拎就是二千多年。
潮州凤凰单丛产区:潮州凤凰山。作为预制菜策源地,广东预制菜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出台菜十条、创建11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成立产业联合研究院、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制订发布系列行业标准……2022年,广东全省有预制菜企业超6000家,预制菜产值达545亿元,同比增长31.3%。对标世界优质大米,籼米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泰国香米,香气是它的重要特点。
作为丝苗米生产县,蕉岭先后打造了包括蕉岭富硒稻米、南山寿夫妻树富硒大米、高山源槟唐香米等10多个知名富硒富锌大米品牌,享誉大湾区。素有米中碧玉之称的广东丝苗米,以晶莹剔透,米粒细长,满口含香在大米界久负盛名,一直稳坐北有五常,南有丝苗的江湖地位。台山靠海盛产黄鳝,再加上是闻名遐迩的丝苗米,黄鳝煲仔饭的诞生好像理所当然。丝苗米丰收,风景如画。
截至目前,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已认定了16个丝苗米品种、35个广东丝苗米产品。韶关马坝油沾米的名声,由来已久,把饭粒放到纸上有油迹留下,又因其产地在曲江马坝而得名马坝油粘,清代时曾作贡米。
清远连山大米有600多年的种植生产加工历史,连山县内独特的气候、地质条件和优良品质的品种,使其品质优良。在增城丝苗米再生之父宋东海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培育出30多个品种,被全国13个省(区)广泛引种。煲仔饭是粤式经典美食。一粥一饭尽是日常,广东丝苗米是广东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冬日街头喷香的煲仔饭,是家人用文火慢煲的清粥,是经典电影《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是好有米越努力粤有米。
目前,龙门大米种植面积达26.55万亩,年产量9万吨左右,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是龙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记者】钟海芳 【图片】南农摄制组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惠婷婷。现在台山几乎每家都做黄鳝饭,但最正宗的还是台山第一家兴华黄鳝饭,这里天天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食客可绕水步三圈。增城丝苗米,生生不息。
增城是丝苗米的发源地,这里出产的丝苗米驰名一方,被誉为中国丝苗米之乡。在栽培历史中,增城丝苗米曾一度濒临绝种。
因朱村鸡饭的鸡肉鲜嫩、饭粒清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堪称朱村一绝,其传统技艺在2020年7月被列入增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是象牙香占凭着优良品质而闻名广东,并远栽至江西等周边省份及东南亚一带。
龙门大米,飘香珠三角。晚造的丝苗米当属一年中最好吃的米,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煮出来的白米饭正合食客心意。起源于广东的丝苗米,历经多年发展,香飘于世界各地。依托龙门县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及其优质选种、标准种植、特殊加工的特定生产方式,惠州龙门大米,持续飘香珠三角地区。丝苗一词起源于广州增城,用于形容身材曼妙的女子,当地出产细长晶莹,带香气的稻米,得称丝苗米。立冬,一碗喷香暖胃的丝苗米最能抚慰人心。
丝苗米好吃,史籍亦有记载。现有连山丝苗米、阳山丝苗米、连南稻鱼茶等3个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总产值25.88亿元。
煲仔饭是粤式经典美食,冬日里烹饪一碗煲仔饭,那味道别提有多香。连山大米,梯田好丰景。
在广东丝苗米的发源地增城,这个以米闻名的乡村,用独一无二的材料献给食客们一顿朱村鸡饭。这粒粒丝苗,穿越时空仓廪,几经熬煮烹饪,成就家家百味生活。
台山丝苗米,粤港澳米袋子。这粒粒丝苗米,穿越时空仓廪,几经熬煮烹饪,只为拿起筷子的那一刻,可以欣慰真诚地说出一句真香广东三农新闻工作者记录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观察现代化海洋牧场新气象,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为广东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凝心聚力,用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服务三农工作,助力农业提质、农村美丽、农民增收。历史长河,理想者灿若繁星。
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协作帮扶实现两地共发展、和美乡村注入新鲜血液,三农记者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做强传播力、做优新作品、锻造新本领,助力广东农业强省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担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记录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三农记者既是一旁的观察者,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每年这一刻,广大三农工作者追忆记录三农的历史,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倾诉始终为农的情怀,展望和美乡村的未来,以节日为锚点,接续奋力奔赴乡村一线,全力做好农业观察者、农村记录者、农民知心人。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祝广大奋斗在新闻战线的记者们,节日快乐。
沐浴奋进之光,广东三农记者始终与农业、农村同行,与政府、企业、组织一同携手,将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追光兴农时代,我们以奋进之光征途三农未来。
为农、强农、兴农,这是广大三农记者的初心,这代表着来路,也代表着当下,更代表着未来。【记者】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郑展能。三农工作多如牛毛,去粗取精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乡村沃土,为农者记录风云。
追光兴农时代,我们以理想之光引领三农航向。追光兴农时代,我们以信仰之光服务三农工作。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多年来广大三农记者着眼农业、农村,在千千万万的日夜里辛勤耕耘,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传递新声音。在广东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当下,广大三农记者以笔头、镜头见证南粤振兴,始终从农民视角呈现 三农情怀,用心讲述属于广东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故事。
在广东,三农记者扎根基层、走向田间地垄,助力擦亮岭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为和美乡村建设鼓与呼,以观察者、监督者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惠及人民,让和美乡村建设不再是空中楼阁,绘就出一幅幅壮美新图景在广东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当下,广大三农记者以笔头、镜头见证南粤振兴,始终从农民视角呈现 三农情怀,用心讲述属于广东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故事。